工作激勵.doc
約16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工作激勵,頁數:16字數:9986第一節(jié)的心理要素一、需要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心理基礎需要是人的機體由于缺乏某種生理或心理因素而產生的與內外環(huán)境的不平衡狀態(tài)時,人對某種對象的渴求與欲望。需要具有如下的特點:(1)社會性。(2)客觀性。(3)層次性。(4)集合性。二、動機激發(fā)是提高工作動力的關鍵(一)動機的概念...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cnlula 發(fā)布
工作激勵
頁數:16 字數:9986
工作激勵
第一節(jié) 工作激勵的心理要素
一、需要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心理基礎
需要是人的機體由于缺乏某種生理或心理因素而產生的與內外環(huán)境的不平衡狀態(tài)時,人對某種對象的渴求與欲望。
需要具有如下的特點:(1)社會性。(2)客觀性。(3)層次性。(4)集合性。
二、動機激發(fā)是提高工作動力的關鍵
(一)動機的概念和分類
動機是一種激發(fā)、維持人們的某種行為,并將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動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內驅力。動機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為需要,二為刺激。
(二)動機強度及其“適度”與效率的關系
在某一時刻,強度最高的動機(或稱主導動機、優(yōu)勢動機)會引發(fā)行為。
動機強度還有一個“適度”的問題。
三、目標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誘因
(一)目標的概念與目標選擇
目標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對象,也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有形的、可以測量的成功標準。
影響目標選擇的因素有:
1、目標相容程度
2、影響目標選擇的心理因素
(二)目標激發(fā)力
1、目標價值。目標價值實質上是一種心理價值,是個人對目標所具有的意義和重要性的估價。
2、目標可行性預期。目標可行性預期是個人對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計。
3、目標梯度。目標激發(fā)力大小受目標和現實之間的時空距離的影響。
4、目標清晰度。目標清晰度是指目標的明確程度。它既取決于目標本身的明確性和具體程度,又取決于個體對目標的理解程度。
四、目標導向行為與目標行為
動機性行為分為目標導向行為與目標行為。目標導向行為是指為達到某一目標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目標行為則是指從事目標本身的行為。
五、動機激發(fā)——行為過程模式
這個循環(huán)可用圖6-1的動機激發(fā)——行為過程模式表示。
第二節(jié) 工作激勵理論
一、內容型激勵理論
該理論著重研究影響工作動機的因素。由于內容大都圍繞著如何滿足需要進行,故又稱為需要理論。主要包括: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 )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F·Herzberg)的“激勵—保健雙因素理論”;奧爾德弗(Alderfer)的“生存、關系、成長理論”;麥克利蘭(McClelland)的“權力、情誼、成就理論”等等。
(一)需要層次論。
1、需要階梯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
2、需要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
(1)、需要的五個層次之間相互有重疊,當低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之后,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優(yōu)勢需要,并不是低層次需要“完全”滿足之后,高一層次需要才成為最重要的。人們在某一時刻可能同時并存好幾類
頁數:16 字數:9986
工作激勵
第一節(jié) 工作激勵的心理要素
一、需要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心理基礎
需要是人的機體由于缺乏某種生理或心理因素而產生的與內外環(huán)境的不平衡狀態(tài)時,人對某種對象的渴求與欲望。
需要具有如下的特點:(1)社會性。(2)客觀性。(3)層次性。(4)集合性。
二、動機激發(fā)是提高工作動力的關鍵
(一)動機的概念和分類
動機是一種激發(fā)、維持人們的某種行為,并將行為導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活動過程。動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內驅力。動機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為需要,二為刺激。
(二)動機強度及其“適度”與效率的關系
在某一時刻,強度最高的動機(或稱主導動機、優(yōu)勢動機)會引發(fā)行為。
動機強度還有一個“適度”的問題。
三、目標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誘因
(一)目標的概念與目標選擇
目標是滿足人們需要的對象,也是激發(fā)工作動力的有形的、可以測量的成功標準。
影響目標選擇的因素有:
1、目標相容程度
2、影響目標選擇的心理因素
(二)目標激發(fā)力
1、目標價值。目標價值實質上是一種心理價值,是個人對目標所具有的意義和重要性的估價。
2、目標可行性預期。目標可行性預期是個人對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大小的估計。
3、目標梯度。目標激發(fā)力大小受目標和現實之間的時空距離的影響。
4、目標清晰度。目標清晰度是指目標的明確程度。它既取決于目標本身的明確性和具體程度,又取決于個體對目標的理解程度。
四、目標導向行為與目標行為
動機性行為分為目標導向行為與目標行為。目標導向行為是指為達到某一目標而進行的準備活動,目標行為則是指從事目標本身的行為。
五、動機激發(fā)——行為過程模式
這個循環(huán)可用圖6-1的動機激發(fā)——行為過程模式表示。
第二節(jié) 工作激勵理論
一、內容型激勵理論
該理論著重研究影響工作動機的因素。由于內容大都圍繞著如何滿足需要進行,故又稱為需要理論。主要包括: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Maslow )的“需要層次理論”;赫茨伯格(F·Herzberg)的“激勵—保健雙因素理論”;奧爾德弗(Alderfer)的“生存、關系、成長理論”;麥克利蘭(McClelland)的“權力、情誼、成就理論”等等。
(一)需要層次論。
1、需要階梯
(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交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實現的需要。
2、需要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
(1)、需要的五個層次之間相互有重疊,當低一級的需要獲得“相對”滿足之后,追求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優(yōu)勢需要,并不是低層次需要“完全”滿足之后,高一層次需要才成為最重要的。人們在某一時刻可能同時并存好幾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