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理解與人際傳播-從“情境定義”看托馬斯的傳播思想.doc
約5頁DOC格式手機打開展開
人類理解與人際傳播-從“情境定義”看托馬斯的傳播思想,近七千字內容提要 本文在闡發(fā)托馬斯“情境定義”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對人類意識功能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關注。作者認為:人際傳播本質上并非是一個由“訊息”、“通道”、“噪音”、“反饋”等因素組成的,外在于人的機械過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相遇,是主體與主體之...
內容介紹
此文檔由會員 癡狂少年 發(fā)布
人類理解與人際傳播-從“情境定義”看托馬斯的傳播思想
近七千字
內容提要 本文在闡發(fā)托馬斯“情境定義”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對人類意識功能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關注。作者認為:人際傳播本質上并非是一個由“訊息”、“通道”、“噪音”、“反饋”等因素組成的,外在于人的機械過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相遇,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符號互動”。由于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譯解與既定符號世界或社會共同定義之間本質上的存在的同構性,人與人之間溝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際傳播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所謂“溝通”或“理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
當代社會科學各學科趨向于成為知識隔離區(qū),人們彼此相互隔絕,不知其他地方發(fā)生的事情,不幸的還有,當代研究人員似乎常常意識不到,幾個世紀來的社會思維所積累的對人類狀況的重要見解與他們當前的研究課題直接相關。
[1] 〔美〕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616頁。
[2]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史》,中國人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143頁。
[3] 同1。574頁。
[4] 〔美〕W•I•托馬斯:《不適應的少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7頁。
[5] 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沖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30-31頁。
[6] 參閱拙作《人類社會與人際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年第2期。
[7] 〔蘇〕拉扎列夫等:《認識結構和科學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4頁。
[8] 〔美〕W•D•柏杜等:《西方社會學》,河北人們出版社,1992年版,298頁。
[9] 參閱〔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第2章,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10] 李茂政:《傳播學-再見!宣偉伯》,美國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6頁。
[11] 同10,5頁。
[12] 〔美〕威爾伯•施拉姆等:《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47頁。
近七千字
內容提要 本文在闡發(fā)托馬斯“情境定義”基本思想的基礎上,對人類意識功能在接受信息過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關注。作者認為:人際傳播本質上并非是一個由“訊息”、“通道”、“噪音”、“反饋”等因素組成的,外在于人的機械過程,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相遇,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符號互動”。由于個體的創(chuàng)造性譯解與既定符號世界或社會共同定義之間本質上的存在的同構性,人與人之間溝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際傳播是一個生生不息的過程,所謂“溝通”或“理解”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而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
當代社會科學各學科趨向于成為知識隔離區(qū),人們彼此相互隔絕,不知其他地方發(fā)生的事情,不幸的還有,當代研究人員似乎常常意識不到,幾個世紀來的社會思維所積累的對人類狀況的重要見解與他們當前的研究課題直接相關。
[1] 〔美〕劉易斯•A•科瑟:《社會學思想名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616頁。
[2] 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史》,中國人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143頁。
[3] 同1。574頁。
[4] 〔美〕W•I•托馬斯:《不適應的少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37頁。
[5] 阿爾溫•托夫勒:《未來的沖擊》,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年版,30-31頁。
[6] 參閱拙作《人類社會與人際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年第2期。
[7] 〔蘇〕拉扎列夫等:《認識結構和科學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24頁。
[8] 〔美〕W•D•柏杜等:《西方社會學》,河北人們出版社,1992年版,298頁。
[9] 參閱〔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第2章,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
[10] 李茂政:《傳播學-再見!宣偉伯》,美國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6頁。
[11] 同10,5頁。
[12] 〔美〕威爾伯•施拉姆等:《傳播學概論》,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47頁。